lxghost'hell

格式塔理论

任何一种经验现象,其中每一单个成分都要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特性正是源于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而由此构成的整体的特性却并不决定于个别成分。 格式塔理论(GT)是多学科广泛交叉研究的结果,它为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研究的应用提供一个理论架构。 

著名的实验便是苛勒做的猩猩吃香蕉的实验:把香蕉悬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笼顶上,笼中黑猩猩在试图跳着攫取香蕉几次失败后,干脆不跳了,它若有所思地静待了一会儿,突然把事先放在木笼内的箱子拖到放香蕉的地方,一个够不着,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爬上箱子取下香蕉。格式塔学派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都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换句话说,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简单结合起来的内容总合,恰恰相反,正是整体赋予了各部分特殊的功能与属性,这些特征只存在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框架下”。

格式塔理论的完形法则:

  1. 相近(Proximity)。 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 封闭(Closure)。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 简单(Simplicity)。 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 格式塔理论恰好能解释这整体的内在特征。 

格式塔理论起始于视觉领域的完形研究,但它又绝不仅仅限于认知领域的完形法则,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越了一些出版物对它的理解: 

现象是金: 承认并严肃对待人类世界的现象经验,并视其为整体的或完形的真实存在,而不要简单将其拆分为感觉元素,这样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是格式塔理论的基石,是心理学与心理诊疗学研究取之不尽的泉源。

人的经验与行为是由动态场之下的个体与其所属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内部驱动(心理分析学、行为学观点)、外部诱因(行动主义学派观点)或静止的人格特征(古典人格理论观点)所决定的。 

心理内容上的持久联系有其真实的、坚实的基础,而绝不仅仅源自现象的一遍遍重复和行为的不断加强。

认为和解决问题描绘为朝期望办法的方向基于的(“洞察”)适当实质组织,更改结构和集中。

为了方便记忆,基于一定联系的组织结构总有被阐释为最佳组织的趋势。

如果个体不能对认知进行整合,那么它就会导致不和谐认知经验。 相反,认知整合的过程,就是消除这一不和谐的过程。

在超个体(Supra-individual)的团体群组中,有一种互动的趋势,能将团体的优势与团体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格式塔理论的认识观最终导向一种批判实在论, 它试图从方法论上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将实验与现象过程统一起来(即实验—经验法)。 它力求在检阅现象的同时,无损实验的精度。 对于格式塔理论的理解,不能用静止的观点, 要把它作为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科学范例。 通过不断发展,如对自我组织系统理论的完善,格式塔理论在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将获得更为重要的地位。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