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ghost'hell

多重人格生灭

什么是多重人格?找了半天资料找到的全是扯蛋啊,科学的资料有木有!

只能说人文科学具有一定缺陷,对多重人格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进入正题吧。

说到多重人格,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已经被电影演泛滥了,小说也写滥了…众所周知,人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应该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出现,如在家中,可能是孩子的父母、配偶的伴侣;在单位工作,可能是领导或职员;在周末的外出购物或游玩中,可能是顾客或游客。就是说,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段或不同场合我们都会有一定的角色转换,但自我是相对恒定的。然而,多重人格者,他们则可能在同一场合或相对的一定时间范围内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甚至改变自我,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但这并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其实临床上的案例并不多,所以研究也很少,但电影小说夸大其辞,使其妖魔化,所以造成了大众的误解。

多重人格是真实存在的,曾经叫做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通过临床研究分析认为,患者并没有不同的完整人格,只是出现不同的身份的分离,在《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标准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 IV-TR)中,更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注意不是精神分裂!!!

引用聂晶老师的话:

根据现有的多重人格案例(据记载,似乎全球只有200多例),平均每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大约会拥有15个左右的人格,只有双重人格的反而比较少见。通常情况下,各个子人格之间是相互不知道彼此存在的。但是也有一些案例中,某个子人格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甚至还对其他人格的所作所为很了解。几乎所有的案例中,子人格之间是不会“见面的”,这就可能形成记忆碎片。

人格的更换应该是有心理诱因的,不同的子人格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帮助个体应对不同的心理困境,只不过这一切都不发生在意识层面。也就是说,个体不能自己选择或决定子人格。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分裂出的人格通常是病人无意识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创立的,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就起不到自我保护的防御的效果了。而精神分析之所以能够治疗病人,靠的也是尽可能让病人无意识中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

似乎多重人格的治愈并不仅仅是将所有的子人格整合,更多是帮助个体重建自我,恢复心理功能,不再需要分裂的人格来帮助自己。因此,根据很多个案的描述,治愈之后他们的子人格是渐渐消失的,而不是叠加在一起。至于病情是否会反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大概是因为多重人格障碍本身就很少,而且能够治愈的更是少之又少吧。

总结一下

  1. 症状 -不连贯的人格 人格解离成多个,且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离出的人格千奇八怪,轮流控制患者。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原人格并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平常大部份时间主宰身体的人格。虽然原人格通常也会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于儿童时期,身体却交由会长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况)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

  2. 成因 -创伤引发潜抑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包括受到性虐待、身体虐待、目睹亲人的死亡等,在经受了无法承受的痛苦、无力和绝望感后,又没有获得外界的支持,无从逃脱时,就会幻想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讲,用潜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把主人格压抑到潜意识中来逃避痛苦。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整体医学)来看,往往还与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生物学遗传素质等多方面相关,即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发展,乃至预后转归是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因素密切联系的。

  3. 治疗 -内在形成核心 由于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临床上的治疗常利用催眠来召唤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疗。以催眠术让他们的不同人格“互相认识”,找出一个内在自助者(Inner Self Helper)成为核心人格,让各种内在人格互相对谈而认识其他人格,然后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从而逐步削减内在人格后整合为一将这些多重自我整合为一,而且要他们学习不必借“分裂”其内在的自我来面对外在的危机。但即便治疗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压力,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Comments

Comments